首页 > 资讯 > > 正文
解决内涝+水资源再利用 四川南充建设“海绵城市”-全球观察
2023-06-30 21:24:23 封面新闻

印象嘉陵江湿地公园


(资料图片)

封面新闻记者 苏定伟 实习生 陈娟娟 李黎

城市为什么容易内涝,就是城区硬化太多,雨水只得顺着流往低洼处。 海绵城市建设能最大限度解决这一问题,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促进健康水循环,解决内涝同时又实现水资源再利用。

《南充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将从7月1日正式实施,从法治上保障海绵城市建设。6月30日,南充市政府新闻办组织相关部门对这一条例进行解读。

海绵城市:城市像海绵一样,促进城市健康水循环

南充市海绵办副主任、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杨荣介绍,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促进城市健康水循环。 从生态系统服务出发,通过跨尺度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结合多类具体技术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是海绵城市的核心。

海绵城市建设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推动城市绿色建筑建设,低碳城市发展,智慧城市的形成,是现代绿色新技术与社会、环境、人文等多种因素下的有机结合,让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印象嘉陵江湿地公园

为什么建?2030年,城市建成区80%面积要“达标”

南充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城乡建设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蒲影飞介绍,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

2022年,南充成功申报为首批省级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第一时间将《条例》纳入2022年度立法计划,5月25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批准,《南充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

据南充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各项工作部署有力有序落地,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效。通过地方立法可以及时总结固化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工作机制,确保南充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继续在法治轨道上常态化整体推进,明确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和海绵设施运行维护责任主体,加强在城市建设中系统性推动贯彻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方法、技术和措施,加快修复城市水生态功能,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打造高品质生态宜居环境。

实践基础:南充已有23个海绵城市项目纳入省级示范

“印象嘉陵江”湿地公园,这是南充开展“海绵城市” 建设以来取得显著成效的缩影,主要包括上中坝湿地、江东音乐喷泉等建设内容。 江心荒滩被全面改造升级后,从漫滩芦苇到生态桑园,从湿地长廊到水鸟林地,变成了一个满足群众休闲需求的湿地公园,重点突出了弹性水岛、天堂鸟巢、千年蚕桑生产等元素。生态滞蓄塘、雨水花园、透水铺装、植草沟、下沉式广场……在嘉陵江清泉坝湿地公园随处可见,海绵城市理念在这里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鸟瞰“印象嘉陵江”

公园的美景和灯光秀,不仅刷爆了市民和外来游客的“朋友圈”,还引起了央视《新闻联播》《晚间新闻》的关注,让全国观众看到了一个面貌全新、朝气蓬勃的南充。

事实上,南充在城市建设中,多个项目早已按照海绵城市的理念和要求进行,目前已有23个海绵城市项目纳省级示范。

杨荣介绍,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南充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新条例就是对这些经验进行总结和固化,城市新项目建设必须按海绵城市理念来规划,按海绵城市的技术来要求,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在南充主城区构建“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的城市海绵体,建设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的生态宜居的山水园林城市。(图片:南充文旅)

x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