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 正文
零售金融逃废债之风亟需系统治理,各方需联动亮剑破解金融碰瓷乱象
2023-07-11 19:34:13 金融界

众所周知,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尤其对于金融业而言,信用的重要性更是行业的生命线,伴随着近些年普惠金融与数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无抵押物的信用贷款业务发展迅速,在服务了大量金融消费者的同时,也衍生出了个人逃废债的问题,并逐步成为了行业毒瘤。

尤其是近几年来,大量非法中介机构开展代理投诉业务,打着为借款者“消费维权”的旗号,进一步助长了零售金融领域的逃废债之风,甚至直接隔绝了借款人与金融机构的正常联系,并已形成了上下游产业链和运营方法论,演变成为一种涉及金融诈骗的新型黑灰产,它们的出现,不仅让大量金融机构不胜其扰,也使得不少受骗消费者信用与钱财两空,更被形象地称为“金融碰瓷”。


【资料图】

“金融碰瓷”给机构所带来的不断攀升投诉压力,以及机构潜在的坏账率提升风险,金融机构要如何破局呢?针对逃废债这一社会现象,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和新网银行成立联合课题组,编制《中国零售金融逃废债风险报告》,通过认真、详实的分析调研,厘清逃废债发展脉络,展现其产业现状、主要业务模式,并从政策、行业实操等方面,阐述治理逃废债的方法。在7月6日举行的2023第二届中国零售金融反诈发展论坛上,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进行发布和解读。

面对“凭自己本事借的钱为什么要还”的逃废债之风,尤其是近些年非法代理中介野蛮生长的现实状况,在本次论坛上,来自政府部门、学界、金融机构的与会人士也纷纷出谋划策,希望借助国家大力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契机与经验,进而建立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有组织逃废债、不良代理投诉、不法贷款中介等黑灰产的联防联控机制,不仅为零售金融和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更为中国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正本清源。

国务院联席办、国家反诈中心资金风控专家杨琛指出,从总体上看,当前各行业反诈常态化治理格局已经基本显现。但是,近期发案形势出现反弹,攻防对抗持续在升级,电信诈骗犯罪团伙不断翻新诈骗的伎俩和手法。“对金融行业来讲,其目标就是努力实现被骗资金要拦得住、追得了、返得回。”

“随着我国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传统犯罪持续下降,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网络犯罪已成为主流犯罪,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成为发案最多、上升最快、涉发面最广、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犯罪类型。”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吴震表示:这种新型犯罪行为已形成上中下游分工明确的黑灰产业链,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金融碰瓷”是如何运作的?

正如在高速公路上正常行驶的车辆,司机最怕遇到专门靠碰瓷敲诈勒索的惯犯,对于金融业来说,也是苦“违规代理维权”、“非法代理投诉”久矣,尤其是商业银行、消费金融机构的零售金融业务,包括但不限于信用卡、消费贷、信用贷等产品,“金融碰瓷”可谓是屡见不鲜。

在传统的认知上,个人逃废债是指那些明明有还款能力却不愿意还款的信贷用户,借助各种办法试图让金融机构来降低利息或者延期还款,也就是俗称的“老赖”,但伴随着国家司法机构对于“老赖”不断加大打击力度,“老赖”生存空间被有效压缩,但需要警惕的是,“金融碰瓷”却多了起来,甚至已经成为了侵蚀社会信用基石的蛀虫。

简单地说,金融碰瓷就是不法中介机构通过“违规代理投诉”的方式,故意曲解国家的金融纾困政策,中介机构与借款人串通一气,甚至不惜伪造各种证明文件,通过对金融机构的反复缠诉,达到减免贷款利息甚至本金的目的,更有甚者,个别中介机构会主动联系金融机构客服,声称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去避免一些反催收和投诉上的骚扰,甚至要求代理金融机构和债务人的谈判。

对此,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何平教授指出: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应用场景拓展,客户群体愈发下沉,部分借款人利用网贷平台、小贷公司等机构的风控漏洞,寻求免除利息的途径,一些无偿还能力的借款人利用各种非正规手段逃避债务,出现一些有组织、有预谋的逃废债行为。

在这其中,一大批中介机构看到了“商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借助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平台来进行获客推广,那些心存侥幸的借款人往往就成为互联网“精准营销”的对象。

目前,这些中介机构的规模到底有多少家,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据了解,目前在工商以代理投诉注册成功的公司就有8万家,考虑到还有很多并没有在公司名称上并没有“代理投诉”的相关公司,以及互联网上五花八门的各种“反催收联盟”,其整体规模应该极为庞大。

更为可怕的是,除了规模庞大之外,“非法代理投诉”的产业化特征明显,更已形成了一套独有的运营方法论:以线上线下实现营销闭环,通过各种内容和广告渠道来“精准获客”,上中下游分工配合,环环相扣,通过获取借款人多纬度的个人隐私信息,直接或者间接切断金融机构与借款人的直接联系,让“违规代理投诉”成为一本万利的互联网生意,做到以小搏大、广种薄收。

“反诈能力的建设,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银行零售线上信贷业务是否能够发展成功的命门”,在中原银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王愿生看来:“近些年的黑灰产呈现出团伙化、专业化、产业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在商业银行零售信贷业务上,目前已经成为了欺诈和反欺诈的攻守主战场。”

“金融碰瓷”本质是金融诈骗的变体

正如交通“碰瓷”是靠大量制造假车祸来讹诈受害司机,从而低成本获取巨额非法利益,“金融碰瓷”也极为类似,“违规代理投诉”机构通过人为制造批量化的金融投诉,以及衍生的所谓“信用修复”服务等,来获取大量不法利益,其本质依然是金融诈骗的变体,只不过更加隐秘,还公然打着为金融消费者“维权”的幌子。

对此,《报告》指出:专业化逃废债组织以盈利为目的,形成分工明确的组织机构,利用各大网络平台作为沟通媒介,明面上是普及金融与法律知识,帮助债务人摆脱债务困扰,实际上,却干着伪造材料、恶意投诉金融机构,扰乱金融消保秩序的黑灰产。

据一季度银行业消费投诉数据显示,伴随贷款余额及客户数量的增长,银行业消费投诉量持续大幅攀升,投诉量上升的趋势和增速远远大于贷款投放余额的增速。显然,近些年银行投诉量的大幅增长,尤其是中小银行面临巨大的投诉压力,恐怕与“代理投诉维权”“反催收联盟”等黑灰产行为的野蛮生长,也脱不开关系,尤其是其产业链化的特征,与电信网络诈骗千丝万缕的关系,更要值得高度警惕。

2021年5月,中国信通院发布的《移动数字广告与互联网反欺诈蓝皮报告》披露了一组数据:当时互联网黑产从业人员就已突破500万人,其中数字金融是第一重灾区。

两年多时间过去了,看到“金融碰瓷”的蔓延,有业内人士表达了担心:考虑到国家近些年持续对电信网络诈骗的高压态势,一些原先的黑灰产不法分子为了“洗白”自身,选择改头换面去做“代理投诉”的新生意是大有可能的。不仅如此,这些不法分子手上掌握着诸多用户隐私信息,包括银行卡、每月还款能力、紧急联系人等,既可以直接通过“金融碰瓷”来牟利,又可以多次转卖用户个人数据来获利,其潜在危害性极大。

事实上,为了打击不胜其扰的“金融碰瓷”行为,不少金融机构也选择了报警处理,希望借助司法手段来打击“金融碰瓷”从业者的嚣张气焰,从效果反馈来看,确实有不法分子因金融诈骗罪入刑。

不过,办案资源毕竟有限,部分“金融碰瓷”涉及的金额仅为几千元,单纯依靠金融机构与警方的联动,也面临着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的现实难题,这也凸显了金融机构打击“金融碰瓷”所面临的诸多难点。

打击“金融碰瓷”的难点在哪里?

早在2021年9月,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关于防范银行业金融领域“非法代理投诉”风险的公告》,揭露了部分组织或个人为谋取非法利益,通过代理投诉收集消费者个人隐私信息,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正常金融秩序的乱象,呼吁银行业坚决抵制“非法代理投诉”。

可以说,银行业协会的这一纸公告意义重大,也是为金融机构吃了定心丸。但在具体操作上,为何部分金融机构还是选择协商沟通呢?而社会上的各种“代理投诉”机构依然出雨后春笋般涌现呢?

除了利益上的驱使让不法分子铤而走险之外,金融机构也有难言之隐,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举证困难;二是交易隐蔽,难以进行早期预警;三是金融机构在协商还款时缺乏明确的标准与尺度;四是缺乏对相关行为人的追责体系。

不仅如此,考虑到逃废债组织会要求借款人申请新手机号,直接切断借款人与金融机构的直接联系渠道,机构无法得知借款人的真实情况,借款人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往往很难快速辨识真伪。

一个极为极端的案例是:某银行的借款客户为了与银行客服人员讨价还价,干脆在电话里称其家人有自杀趋向,假若客服人员不答应其诉求,家人就有可能跳楼,这让银行客服完全无法招架,更不可能去短时间内去线下核实。虽然这只是极端案例,但只要成功一次,就有可能以“成功案例”被其他借款人效仿。

对此,《报告》建议:逃废债现象的大面积爆发,表现出了广泛涉众的特征,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事实上已经超出了单一企业的能力范围,需要各个监管部门、 各个机构、社会组织之间协同发挥作用,应从宏观、中观、微观共同完善相关机制。

金融机构建立早期预警机制,通过反诈联盟协同出击

以逃废债为目的、“非法代理投诉”为手段的“金融碰瓷”行为,用“维权”的幌子直切银行要点,导致一般的银行客服都难以招架,不仅挤占正常维权渠道和资源,更严重扰乱了国家金融市场经营秩序,已成为金融业的毒瘤,这也是金融业人士的普遍共识。

好消息是,监管部门也关注到了这个黑灰产业链,自2022年以来,多地金融监管、司法、公安、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防范金融领域“非法代理投诉”风险》相关通告,提出要严厉打击金融领域的“非法代理投诉”“代理维权”乱象专项治理。

事实上,恶意逃废债不仅仅是民事纠纷,更是债务人(或他人教唆债务人)故意隐瞒真相、虚构事实、转移隐藏资产、逃避废弃合法债务,恶意侵占出借人资金的新型诈骗犯罪。

从相关案例来看,伪造文件是逃废债团伙最常使用的手段,收入证明、失业证明、贫困证明、立案回执、住院证明、隔离证明、征信报告,只要是能帮助他们达成目的的材料,几乎都存在伪造的情况。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规定,提供虚假证明材料涉嫌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罪。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六十二条、第一百六十七条,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实施的法律行为对被代理人发生效力、代理人知道代理事项违法或被代理人知道代理行为违法未作反对表示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因此,大力打击逃废债现象更重要的是需要多部门联动出击,综合施策去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从而遏制“非法代理投诉”野蛮生长。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面对“金融碰瓷”的诸多套路,应该主动出击,除了必要的法律手段之外,也可以建立早期预警机制,对于高风险的借款人采取限贷措施。

不仅如此,考虑到中小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较为薄弱,更需要联合起来建立逃废债黑名单,建立诚信约束机制。新网银行副行长刘波认为,“应对这些顽疾需以反欺诈组织对抗欺诈组织,多方联动形成合力。”

为此,新网银行与银联数据牵头、众多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共建金融反诈云平台,通过金融机构间数据安全共享的方式,接入国家反诈中心全国易感人群库,实现电信网络诈骗、不良代理投诉、不法贷款中介、有组织逃废债等新亚型犯罪行为的贷前阻击、贷后联合打击、精准宣防。

从长期来看,不少金融业内人士坦言:金融反诈符合木桶理论原理,最短的那块木板往往成为破防点,金融反诈云联盟让中小金融机构抱团取暖协同出击,木桶短板会越来越长,每个人都会成为木桶的受益者,最终会社会基础服务。

本文源自:金融界

x 广告